1.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2. 专题
  3. 百年党史看舒城
  4. 【舒城红色故事⑥】革命红旗永不倒
【舒城红色故事⑥】革命红旗永不倒
发布时间:2021年04月08日 09:50          来源:中共舒城县委组织部、中共舒城县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舒城县融媒体中心     阅读数:2897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在龙舒大地上,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为新中国建立,为民族解放事业作出了无私奉献。

为传承革命先辈红色基因,激励全县广大共产党员在新时代作出新贡献,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中共舒城县委组织部、中共舒城县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舒城县融媒体中心联合推出《舒城红色故事》展播,敬请关注!  

党的八七会议以后,全国广大农村到处是武装革命的烽火。农民革命如火如荼,势不可挡。位于鄂豫皖三省边界地区的大别山区,先后爆发了黄麻、商南、六霍起义,创建了红军和鄂豫皖边区革命根据地。边区军民先后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三次大“围剿”,到 1931 年底,边区的武装力量迅速壮大,红军主力达4万余人,成立了红四方面军,根据地向外猛扩,东到舒城,西迄京汉铁路,北濒淮河,南至黄梅、广济,范围包括26个县。成为仅次于中央革命根据地的第二大根据地。革命形势的迅猛发展,使国民党政府坐立不安,惶惶不可终日。1932年,蒋介石亲自出马,发动对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第四次“围剿”。根据地军民进行了空前激烈的反“围剿”斗争,重创了国民党军队。但是,由于敌我力量悬殊过大和主要领导人张国焘战略方针指导失误,导致了第四次反“围剿”的失败。红四方面军不得不实行战略转移,建立新的根据地。留在根据地坚持斗争的红军先后成立红二十七军,红二十五军,在处境十分艰难的环境里,不屈不挠地与敌军作斗争。1934年11月,红二十五军根据中共中央指示,离开鄂豫皖边区,开始长征。留下部分红军重建红二十八军,继续坚持鄂豫皖边区武装斗争。

这时,侵犯鄂豫皖边区的国民党军队仍有56个团以及一些军、师属的营、连,分四个“驻剿”区对根据地进行“清剿”。其中皖西北地区为第一、第四“驻剿”区。第一“驻剿”区由梁冠英第二十五路军负责,指挥部驻罗田,辖梁冠英第三十二师、郑廷珍独立第五旅和暂归指挥的第一〇六师,形成南线包围圈。第四“驻剿”区由刘镇华第十一路军负责,指挥部驻霍山,辖刘茂恩第十五军独立团及其第六十四师一九〇旅、刘镇华第六十五师一九四旅和暂归指挥的宋世科独立第四十旅。除上述正规部队外,鄂豫皖边区还有10多个保安团及地方反动民团等。

敌人为尽快消灭边区红军,鄂豫皖剿总于1934年8月4日下达关于在苏区构筑碉堡制止红军活动的训令,限3个月内筑成主要地带的碉堡封锁线,并强调,凡是重要村镇、山岭、隘口应筑容量比较大的营连碉堡,其它次要地点筑排碉。碉堡的数量与密度,以能“节呆兵增活兵”、“互相通视火制”为要。到12月间,皖西地区的太湖、潜山、怀宁、宿松、望江、桐城、舒城、六安、霍山、霍邱、立煌(今金寨)11 个县,完工或接近完工的碉寨就达4000 座,未完成的碉寨,限一个月内全部完成。其中“舒城县预计新建碉楼455座,旧补碉寨76座,均将次第完成。”11月,鄂豫皖剿总副司令张学良又颁发以“构成碉堡地带截匪之窜路”为主旨的“清剿”计划,下令各部队及地方团队协同地方官吏,不时清查户口,大肆搜山;移民并村,组织保甲,实行“户籍连坐法”,“一户通匪,十户同罪”。在要道路口设关立卡,盘查行人和物品,对根据地实行经济封锁。根据地受到极大摧残,田园荒芜,人烟稀少,边区革命陷入十分艰难的境地,形势险恶。

当时,皖西革命武装仅红八十二师700余人和三路游击师170余人以及游击队、便衣队不足百人。

为扭转困难局面1934年11月初,中共皖西北道委书记高敬亭令红八十二师以及三路游击师到舒城、霍山、潜山地区开展游击斗争。他们突破敌人重重封锁线,攻克潜山的衙前镇,歼敌保安队,到潜山天堂畈打击土豪劣绅,开仓分粮,发动群众。接着,红军挺进舒城的晓天山区,在晓天游击队的配合下,于11月10 日攻克晓天镇,没收了 10 几家富商、绅士的财产,获得了大批银元、钞票、布匹和粮食,并把部分粮食、布匹分给镇上贫民。随后,在舒城的晓天山区发动群众,坚持游击斗争。

根据鄂豫皖省委指示,1935年2月初在太湖县凉亭坳召开会议,成立红二十八军,高敬亭任政委,军长暂缺。下辖八十二师和手枪团。八十二师政委方永乐。会议分析了边区斗争形势,提出寻找立足点,创建新的游击根据地的斗争方针。随后,即在舒城、霍山、潜山、太湖边界地区转战,创建新的小块游击根据地。

2月16日,红军来到舒城县境内驼岭附近的白果树,高敬亭召开会议,总结10几天来的行动,分析了当前形势,认为红二十八军自重建以来,天天遭到敌人“追剿”、“堵剿”,没有一天不行军、战斗,红军消耗得不到补充,伤员难以安置,部队也没能摆脱困难境地;苏区情况不明,以大部队推进来开辟新的游击根据地难以实现。于是决定成立中共皖西特委,派二四四团政委徐成基任特委书记,同时组建二四六团,由徐成基兼任政委,在舒城、霍山、潜山、太湖、英山一带创建游击根据地,并统一领导皖西各地便衣队。

白果树会议决定成立中共皖西特委和二四六团,在舒城、霍山、潜山、太湖、英山一带建立游击根据地,这表明了以高敬亭为首的中共皖西北道委为建立新的立足点的决心,这是一个十分正确的重要决策。它为红二十八军在鄂豫皖边区坚持游击战争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白果树会议后,红军分散活动,高敬亭和手枪团一分队去赤城、东南苏区了解情况,红军主力由师政委方永乐率领,在舒、霍、潜、太等地区开展游击斗争。

中共皖西特委和红二四六团成立后,在方永乐率领的红军主力配合下,首先到舒城与潜山交界的沈家桥、主薄原、白果树、彭家河、魏岭一带建立党组织,发动与组织群众,打土豪,歼民团,发展便衣队,开辟根据地。

由于决策正确,各项工作卓有成效。这时,又新组建了第四路游击师,帮助潜山县委扩大皖潜游击大队。红二四六团也扩编了一个战斗营,全团发展到500余人,装备也得到改善。这些武装深入舒、霍、潜、太边界山区,开展游击斗争,打击地方反动民团以及反动势力,安置伤病员,筹粮筹物筹款,建立党群组织,开辟新区。3月底,在石关象形地成立“舒霍潜边区苏维埃政府”,主席李明清。辖夹竹河,夺坪、花岩、主薄原,黄羊殿等村苏维埃。活动范围东达晓天、官庄,南到源潭铺、万山,西至鹞落坪,北抵黄尾河。此间,舒城县的平田也成立乡苏维埃政府,主席李怀清,范围包括平田、驼岭、张田、小涧冲等地。还成立了中共桐(城)舒(城)工作委员会,书记余海清,舒城与桐城边界地区党的组织得到进一步加强。4月初,中共皖西特委与活动在合肥、舒城、庐江等地的中共皖西北特委取得了联系。红二四六团也与皖西北特委领导下的皖西北独立游击师相互配合行动,使舒霍潜太游击根据地与皖西北游击区连成一片。

在短短的几个月时间内,中共皖西特委和二四六团就在舒城、霍山、潜山、太湖边区建立了一块方圆一百七八十里的游击根据地。舒城西部的晓天山区成为红二十八军的重要后方。在这里,红军战士可以不带武器,到处自由行走,与苏区根据地无异。

在开辟边区游击根据地的过程中,红二十八军和皖西特委积极开展武装斗争,镇压反动分子和土豪恶霸,歼灭反动民团和保安队。1935年2月中旬,奇袭潜山与舒城边界的王庄、活捉国民党安徽省政府委员兼财政厅厅长余谊谧及9个反动分子,并在驼岭将其处决。随后,又配合储德纯游击队打掉平田团防队,镇压了反动绅士李绍连。

根据地人民对红军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和帮助。他们坚信共产党是自己的救星,红军是自己的队伍。他们冒着生命危险掩护和支援红军。黄河乡农民程东南,不仅为红军买油、盐、肉、布、电池等日用品,而且为红军探消息、送情报。农民陈子怀为治疗红军伤病员,白天把伤员安置在山里地窑里隐蔽,送吃送喝;夜晚背回家,悉心调理护养,无微不至。由于人民群众的掩护和支持,根据地得到进一步扩大和巩固。

1935年7月2日,红二十八军到达太湖县店前河,与皖西特委、二四六团会合。军政委高敬亭主持召开了营以上干部会议,总结红二十八军打破敌人“清剿”计划的基本经验,提出了新的情况下的作战原则,制定了军事方针。会议认为,红二四六团在皖西特委的领导下,充分发动群众,扩大武装力量,创建并发展了舒、霍、潜、太游击根据地,工作卓有成效。

店前河会议后,红二十八军主力仍在舒、霍、潜、太地区与敌周旋,寻找机会袭击敌人;红二四六团主要是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游记根据地。

舒、霍、潜、太游击根据地建立以后,皖西特委和二四六团还大力发展了武装,组建了既是武装队伍,又是基层政权的便衣队。便衣队是坚持大别山区三年游击战争的红二十八军及其皖西特委的首创,是四县边区游击根据地的特有产物。

在坚持鄂豫皖边区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中,红二十八军英勇无畏,艰苦游击,以舒霍潜太游击根据地为依托,紧紧依靠地方党组织和人民群众,时而南下,时而北上,纵横驰骋,行动自如,粉碎了敌人多次“围剿”,给敌人以沉重打击。

1935年7月6日晚,红二十八军经过艰苦转战,经舒城、桐城边界的二姑尖和舒城县庐镇关、山七里河,到达乌沙街以东的黄巢尖(今龙河口水库淹没区)。7日下午,红二十八军正准备转移时,发现国民党安徽省保安团一个营由东向西朝乌沙方向开来。军师首长见来敌是保安团,立即令二营在黄巢尖北侧山脚占领有利地形,控制制高点,从正面阻击敌人;令三营折回,从黄巢尖东南隐蔽迂回敌侧后。当敌大摇大摆进到黄巢尖北侧姚家河附近时,二营突然以猛烈火力袭击敌人,猝不及防的敌人一下子被打得晕头转向,乱成一团。这时,三营又从侧后发起猛攻,并冲向敌群,展开肉搏。敌人遭受两面夹击,早已失去战斗力,约半个小时便结束战斗。敌大部被歼,残敌向舒城方向逃窜。俘敌100余人经教育后,发给路费,遣返回家。待敌主力潘支队赶到时,战斗早已结束,红二十八军已向南安全转移。

1935年8月31日,红二十八军转战舒城,由沈桥行至小街附近,前卫手枪团发现有敌人驻扎,立即折向桐城县境内的唐家湾,全歼桐城县保安队270余人。9 月中下旬,红二十八军主力在方永乐率领下,在舒、霍、潜、太边界活动。9 月26日,红军主力到达舒城县大驼岭,翻越桃树岭时,发现敌第十一路军运输队从晓天方向开来,红军迅速展开,向敌发起猛烈袭击,打死打伤敌人30余名,缴获骡马数十匹。10 月上旬,红八十二师与红二四六团在舒城山区会合并整编部队。10 月中旬,方永乐率整编的一营在舒城、霍山、太湖东南一带游击,余部暂归二四六团指挥,在潜山、太湖一带活动。

红军斗争的节节胜利,游击根据地的不断发展,震撼了敌人。蒋介石于1935年4月24日急电鄂豫皖剿总:“现高敬亭匪流窜如故,日见猖獗,若不迅予扑灭,贻患无穷”。“为彻底肃清永绝后患”,敌又重新部署两个月“清剿”计划,采取分片负责的划区驻剿、追剿、堵剿等手段,使用13个师1个独立旅共61 个团的兵力,对鄂豫皖边区实行“清剿”。4 月25日,敌第二十五路军下达作战命令“为彻底肃清该匪于舒城、霍山、流波䃥以南地区,决增抽五团兵力,不分畛域,继续穷追兜剿,其余部队扼要驻剿,务于本年六月终将匪罄数歼灭,完成任务。”安徽省政府则鉴于“皖西立煌、六安、霍山边境,为赤匪过去盘踞区域,舒城、霍山、潜山、太湖交界处为赤匪最近流窜之区”,乃制定“皖西清剿善后办法”,“以期军事政治兼施并进,早收彻底澄清之效”。敌人的“清剿”重点在舒、霍、潜、太地区。

为了粉碎敌人的“围剿”,1936年3月上旬,红二十八军在太湖县柴家山召开会议,决定部队以营为单位分散游击,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斗争,并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连敌人也不得不承认“几个月来,既未予匪重创,而所提匪情亦多含糊”。

1937年4月,国民党又集中8个师1个旅以及地方保安部队12个团的兵力,对红二十八军进行“追剿”、“会剿”,并实施移民并村,强化保甲,封锁山区,断绝红军与人民群众的联系。

在新的考验面前,红二十八军紧紧依靠边区人民群众,顽强战斗,坚持不懈地与强大的敌人斗争,使蒋介石妄图消灭红二十八军的阴谋再次宣告破产。




主办单位:舒城县融媒体中心 地址:舒城县城关镇桃溪东路融媒体中心 联系电话:0564-8623660 传 真:0564-8624824 网络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64-8624824 信箱:8623660@163.com

皖ICP备07011113号-1 皖网宣备070025 Copyright ◎ 2007 All rights reserved.   舒城县融媒体中心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皖公网安备 34152302000107号    技术支持:舒城传媒 访问统计